史上令人佩服的39件鎮國之寶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地大物博,今天亮出39件中國文物,讓你一次性欣赏!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1939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武官村,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後母戊鼎。後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市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造型端莊穩重。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散氏盤

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春秋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西周何尊

何尊,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收藏於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曾侯乙編鐘,長748CM,寬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口徑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與大盂鼎(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並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

大盂鼎

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1952年藏於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係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西周周宣王時期文物,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虢季子白盤造型奇偉,酷似一個大浴缸,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榦殘高3.84米,這棵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為鎮國青銅器。利簋採用上圓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徑58厘米,重約30公斤。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銅奔馬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東漢時期文物。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明孝靖皇后鳳冠

明孝靖皇后鳳冠,1957年出土於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孝靖皇后鳳冠,紅藍寶石超過100粒,珍珠5000多顆,總重2320克(四斤六兩)。相比之下,我國軍人的頭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收藏於新疆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通過「五星聚會」研究,科學家們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將會出現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

紅山文化女神像

紅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出土,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劉勝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時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收藏於河北博物院。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堪稱國寶。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

戰國水晶杯

水晶杯,戰國文物,1990年出土於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戰國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為起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最大的一件,堪為無與倫比的珍品。此杯現珍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商周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商周時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內徑5.29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陽神鳥金飾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象徵了三千年前的飛天夢。

河南安陽婦好墓玉鳳

河南安陽婦好墓玉鳳,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長13.6厘米,厚0.7厘米,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玉鳳造型,也是婦好墓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皇后之璽」玉印,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西漢皇后之璽玉印,高2厘米,邊長2.8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們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璽,屬於國家級文物。專家認為這方玉印的發現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皇後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

大玉戈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國家一級文物。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收藏於湖北博物館。該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長的,堪稱「玉戈之王」。

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徑3.8厘米。是已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

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書法帖本。原本為行草墨跡,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這是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於至德元年(756)間殉安史之亂后,顏真卿於乾元年(785)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此稿意不書而在天機自動,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如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被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

蘇軾《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平復帖》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9行84字。《平復帖》書寫於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見證了漢字流變。現藏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韓滉《五牛圖》

韓滉《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這幅鎮院之寶出自五代南唐名畫家顧閎中之手,經過千年的輾轉,如今竟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堪稱奇迹。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為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宮收藏有21件。

獸首瑪瑙杯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它是海內外孤品,同時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真珠舍利寶幢

真珠舍利寶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蘇州小學生在瑞光塔中玩耍無意間摸到一塊鬆動的塔心磚,打開發現一個洞穴。一座塵封千年的寶庫就此打開了。一件無價寶物——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現世。整座寶幢造型優美、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代表了整個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的集錦。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綉,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青花釉里紅瓷倉

青花釉里紅瓷倉,元代樓閣式瓷倉,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緻,雖然是隨葬冥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並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三彩駱駝載樂俑

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秦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關於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討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論。《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新石器時代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佔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珍貴文物之首。

文章转载:为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

收藏眼力是如何练出来的

在收藏界有一句俗语:眼力不狠,收藏不真。藏家往往因为眼力不够“狠”就被打眼,行家的“眼力”往往不够“狠”,看不死藏品而错失良机。对于收藏人,眼力是决定是否入门的关键,没有眼力就谈不上收藏。好的眼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好的眼力是经历出来的,而狠的眼力是磨练出来的。那么古玩行里的“狠眼力”到底是如何练就的呢?鉴于笔者还没有资格说自己已经具备“狠眼力”,但身边却不乏具备“狠眼力”的藏家和行家。耳融目染,也就知道了他们是如何“狠”出来的。

一、找对圈,跟对人

作为新入行的收藏人,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对圈子跟对人”。很多新手可谓是“钱壮怂人胆”,以为有钱就可以进入收藏领域,就可以到古玩市场上买到真品,这肯定行不通。收藏是个特殊的行业,一直是收益风险自负,制假卖假行为基本没有行业约束和法律制裁,使得收藏圈变成实实在在的血腥江湖。既然是江湖,江湖自然有江湖的圈子,玩真品的圈子,玩赝品的圈子,仿造的圈子,做旧的圈子,布局杀猪的圈子,摆摊开店的圈子,拍卖的圈子等。圈子与圈子之间错综复杂,作为收藏新人通常是一头雾水。

要找到这些圈子里玩真品的藏家或者行家,并不是新手都有这种运气,就是玩了许多年的藏友也不一定能真正接触上。起码都得误打误撞,被骗得七零八落、头破血流之后才认真地寻找玩真品的圈子。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玩真品的圈子一般都很务实,尤其是一些高端的圈子,对圈子内的人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财力、眼力、精品、人品俱全。国内民间玩真品的圈子大致分北京圈(明清瓷器为主)、河北圈(定窑和磁州窑为主)、河南圈(唐三彩、钧窑、汝窑、磁州窑系为主)、陕西圈(耀州窑为主)、南京圈(宋、元、明、清残器为主)、杭州圈(南宋官窑、越窑、龙泉窑为主)、景德镇圈(宋、元、明、清、民国窑址残修器和建国后的厂货为主)、南昌圈(以景德镇窑口为主,吉州窑为附)等。作为务实藏家和初学藏家,能经常参与到这些圈子,还是相当不错的,可以从这些草根藏家身上学习到很多有用的收藏知识和锻炼“眼力”的机会。

除了这些相对正道的收藏圈子,民间还有一些专门玩“国宝”的赝品圈子,这类圈子很可怕,作为初学者,只要被他们忽悠进圈子,就不能自拔。只要你发件藏品或者拿出藏品,即便是假的不能再假,也都把你可以吹上天,让你极大地获得收藏“国宝”带来的满足感和优越感,你会天天都感觉自己是最幸运的人。新入收藏的新手,最可怕的是吹捧,针对你的藏品有理有据批评或者提出意见的人,你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收藏,因为这些真诚品鉴藏品的人不是“国宝帮”圈子里的人,过分的热情和赞美的人,你一定要小心。

二、严守多练少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收藏也是同理。如果你很幸运地进入一个正道的收藏圈子,首先古玩基础知识和收藏方向是必须确定的,你不能什么都收藏,必须得有主次和轻重,如唐宋元明清各朝瓷器,或者某个地方窑口的瓷器,从文化历史、器形工艺、色釉等各个方面考虑,制定你的收藏计划。你有大钱可以从大处着手,小钱可从小处着手,子弹最好打在一个门类藏品上。然后不要急于下手买整器,应该认认真真地搜集窑址标本和基建工地出土的相关标本。研究窑址标本的工艺特征和各种釉面特征,熟悉各个地层出土的“坑口”皮子特性和釉面腐蚀的老化程度。甚至还要仔细研究标本断面胎料烧结状况和手感。反反复复地研究和对比,同时还要和相同的馆藏藏品对比,什么时候感觉这些标本和馆藏都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一样熟悉,你的悟性和眼力自然会大大涨进。圈里都知道,挖墓和挖瓷片的铲子,虽然不是专业搞收藏的,但他们非常熟悉自己领域里的瓷器真赝。原因是他们经手多了,各个坑口出土的真货在他们脑子里已经形成牢固的思维定式。比如景德镇的铲子和摆摊贩子就非常熟悉景德镇窑口的整器和窑址残件标本,在景德镇高仿如日中天的今天,他们大多数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练就一副好眼力。尤其星期一二的国贸市场,总能碰到全国来此练眼力的专家和藏家。

老师说一百句经验之谈,还不如你自己踏踏实实地练习“眼力”。作为一个老手,都要时刻严守多练少买的铁律,何况刚入道的新手。这里的买是指价钱大的整器和残修器。在正道的圈子里,买一些可靠的标本是必需的,在市场上买一些价钱小的普品也是有必要的,否则怎么练?当你在市场上下手买标本,真品率达到90%以上,再考虑标本和整器转换的练习。行里都知道,标本玩得好,面对整器还是很怯场,毕竟一个是局部和一个是完整的思维概念。很多玩片厉害的行家,下手整器就不一定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眼力和经验知识综合的一个考量,即便能看“对”,但能不能看“死”,就考验“眼力”毒不毒了。

三、吃一堑长一智

收藏圈历来没有常胜将军,行家或者藏家平时的“眼力”再牛都不算,关键是下手的那一刻。行家打眼,在圈子里都是难以启齿的事,退货就更丢人,有些行家打打眼一两次被行里知道,混不下去的大有人在。这说明行家的“眼力”就是生存的资本。所以行家或者藏家“打眼”一般都是偷偷的自咽苦果,吃一堑长一智作为自己的教训。“眼里”的练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经历技术层面的考验和社会心理学的认真思辨才能最终达成。

即使打眼了,痛心疾首和产生惧怕心理都是不明智的,一定要调整心态,从教训中总结经验,当初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鬼迷心窍”的?是什么迷局使得自己没有看透?是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因素导致判断失灵?只有深度地剖析自己最容易被攻陷的薄弱环节,加强这一环节的漏洞,弥补缺点,使自己时刻保持明锐的洞察力和识别最新高仿技术的甄别力,时刻把自己以往所犯的错误当作警示自己的一面镜子。这样自己的“眼力”才处于不败之地。

四、谁强不如自强

俗话说:“国有不如家有,家有不如娘有,娘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怀揣”。在利欲熏心和满是赝品的古玩市场上,谁都想拥有一双“毒眼”,无论是行家或是藏家,无论是店家经营者或是普通摆摊的贩子。古玩的乐趣是“捡漏”,古玩的终极意义是拥有的藏品具有价值。无论是经济价值或者是文物的文化价值,两种总要占据其一。两者都不能占据,“眼力”的价值就无从谈起。拿赝品当国宝自欺欺人,那是垃圾眼;拿普品当无价国宝,那是痴心妄想的盲眼;拿珍品当垃圾处理,那是没眼。“眼力”之重要,就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古玩当中到代精品和绝品,犹如伯乐发现千里马,春秋伍子胥发现专诸和孙武一样重要。

古玩战场上行家和藏家的“眼力”是发现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物精品。没有眼力,什么都谈不上,即便你有雄厚的资金,如果自己不具备发现具有“毒眼力”的人才或者自己具有“毒眼力”,资金照样会打水漂,而且是血本无归。

五、常保谦虚、谨慎之心

一些藏家具备一定能力之后,总以为只要在市场上捡漏、在拍场上举拍、在圈子里能出货就很神气。其实还要磨练的还有许多。从古玩圈子里货卖行家这点来看,往往巨大的陷阱和隐秘的布局时刻陪伴着,只要你的欲望大过理智的“眼力”,或者邪恶一旦盯上你,那是非常麻烦的事。资深的藏家和行家都是拿血本买出来的,拿教训磨练出来的。没有随随便便可以成功的人,古玩界尤其如此,古玩界真正具备鉴定能力的全才少之又少。所以,把一个门类做通、做扎实之后,再做其他门类。就陶瓷而言,从原始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战国两汉陶瓷,唐代南北窑口瓷器、宋代五大官窑和南北窑口瓷器、元代南北窑口瓷器,明清官窑和民窑瓷器,民国瓷器等等,跨度数千年,延续几十个朝代,每个窑口的各个时期的传承和工艺特征以及现代后仿的差别,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实践中总结鉴别经验。这样庞杂的窑口和种类,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专项研究几个门类,把子弹打在目标上,才是最为关键。不要欲望太强,要克制和节制。记得著名演员陈道明有过一段话很经典,同样用在资深藏家身上也有其借鉴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世界,不是说你成功了,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人性的弱点”永远是藏家的最大敌人。捡漏、冲动、贪婪、幻想、犹豫、后悔、虚荣等始终相伴左右。如果能克服这些毛病,极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大行家和大藏家。

文章转载:为广大古玩收藏爱好者学习

「天地日月」之名 – 华贵釉惑

自上古始,国人已建立方位同颜色的对应关系之说,如《易·坤》中有“天玄(黑)而地黄”,传统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色(蓝、赤、黄、白、黑)的对应关系。据《大明会典·器用》记载,皇室以蓝釉祭天,以黄釉祭地,以红釉祭日,以白釉祭月。单色釉瓷也被冠上了天地日月之名。

【承“天”之寰宇】

【博“地”之灵气】

【习“日”之光辉】

【揽“月”之精华】

至纯至简,归于本真,是天地大美。一色,一切色。是天空的蓝,是初阳的红,是芳草的绿,是秋叶的黄。每一种色彩都能够代表一物,每一种色彩都是自然。最早的瓷器便是单色釉,原始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出现最早的品种,随后便是青花瓷和各类玲琅满目的明清彩瓷器。单色釉瓷被誉为“彩瓷之母”,也正是因为青花、彩瓷都是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发展创烧的。

但很多的收藏大家玩到最后,都是玩单色釉的,单色釉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这就好比从天地混沌到阴阳初开,黑白两色到世间万彩,再归于白天的白,黑夜的黑。万物由简至繁,由繁归简,赏瓷器如此,看一色千秋,万彩归一亦如此。

越简单,越难。单色的极简美学,是还原本真。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也就是通体一色的瓷器。它与青花、彩瓷不同,没有蓝地白花的写意之美,也没有浓妆艳抹的雍容华贵。当去掉了匠气与雕琢,这类瓷器在每一处细节,每一笔线条,都只能追求极致。“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可以说,是对单色釉瓷器的至高评价了。意思就是说更少人工匠意而富天然雅趣,多系天成了。

      从历史角度上讲,汉代时期,皇室宫廷、达官显贵崇尚青铜器、金银制品和玉器,陶瓷还是很少能登大雅之堂,多用于民间市井。随后登场的大唐更是着迷于金银器的贵气和奢华,但又与汉代不同,唐代宫廷开始出现了专供皇家使用的御用瓷器,从此开了历代官窑之先河。而经由了盛唐的繁盛与荣华,到了宋代这个文人统治的王朝,或许也注定了偏安一隅,要归于平静和自然。所以有了宋瓷的“由奢入简”, 在唐三彩的花花绿绿中创造了中国瓷器极简美学的巅峰之作,将一色美玩到极致。这就像道家的返璞归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去其外饰,还原本质。这也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一个道理,纵然七雄争霸,统一终是大局!

      明代永宣的青花瓷,明代成化的斗彩瓷,明代正德的素三彩、孔雀绿,明代万历的五彩瓷,清代的珐琅彩瓷、粉彩,几乎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享誉瓷坛的品种,大多因帝王的喜好工于完美。但唯有单色釉瓷,贯穿明清两朝始末,在历代皇家尊享殊荣地位。

      不尚奢华,不好奇巧,合于一色,静穆千秋。单色釉素朴精致,以白作为起点,黑作为终点,五色杂陈其中。浑然天成的素雅气质,美在一千人看后有一千种感受、一万种启发……美在天地万物归于一色,美在绝对的平淡和单纯,美在轮回归宿、臻至化境。

      黄釉的华丽、红釉的热烈、蓝釉的高贵、白釉的脱俗、黑釉的深邃、胭脂水的妩媚、青釉的净纯、苹果绿的鲜嫩、洒蓝的优雅、茄皮紫的神秘、紫金釉的高华,窑变的奇妙,天青的绝世,林林总总,众彩纷呈,华贵“釉”惑。天地日月、赤橙七彩、春夏秋冬四季之精华都能在单色釉瓷器上找到踪影。透过一色,可以寻找历史中的绚烂流变;透过一色,可以揽尽自然,无画处皆成妙境。

唐代秘色瓷一度被武则天用来供奉佛指舍利,是献给佛祖的珍贵物品,可见这个瓷器品种的尊贵程度。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以“千峰翠色”描绘它的润泽,以“秋水”形容它的深沉和含蓄。在法门寺地宫之门未开启之前,它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秘而不宣。只从史料记载中得知,这种是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秘不外传的皇室专用之物。正因如此,从晚唐起,神秘的越窑贡品才有了个千古绝唱的名字——“秘色瓷。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一。素以窑变而闻名,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工艺将瓷器由青白二色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完美的体现了土与火的灵动交融,温婉、富丽、流光溢彩。钧瓷之美可同江山相比,色泽丰富多变,江河纳百川,蕴灵秀其上。绚烂奇妙的色彩,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秉天地之灵气,得自然之造化。

定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古人对定窑釉色也曾留下这样一句赞词——“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瓷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场,以其精湛的工艺,典雅端庄的造型,精美绝伦的釉色,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之名瓷,驰名天下,知者莫不翘首称善。定窑的艺术之美直入人心,它典雅高逸,有一种特别古朴的年代感,仿佛一出窑就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暖白的色调,雅人的清丽,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涤荡内心。

在中国陶瓷历史中,有一种青瓷不以华丽繁复的纹饰为炫耀,而以施釉肥厚、釉色苍翠、淡雅温润而见长,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大器天成的自然之美。其窑火延续千年,一直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逐,这就是位于浙江龙泉瓯江之畔的龙泉青瓷。其釉色“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淇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玉色内蕴、含而不露,令人一见倾心。

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厨"之词句,"玉枕"即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绰约若处子”般的静雅,带了一份“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青白釉之美,影影绰绰,若云若雾,若真若幻。而正因这样的美学艺术,使得它又多了一个很有禅意的名字——影青。灵动秀美的青白釉,青中蕴白,白中显青。其温润柔和,莹泽如玉,不负“饶玉”之雅称,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钟灵俊秀更似美玉。

耀州窑,为“宋代八大著名窑系”之一。装饰技法上以刻花、印花、划花工艺为主,刻花尤为精美,采用半刀泥形式的刀法,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它有别于南方青瓷的隽秀婉约,更添北方人文的沉稳旷达。凝润厚重的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绿中闪黄,深沉青幽,苍古静深,宛若千年前的一池碧水,凝结成一曲历史的清音,穿古越今,简单质朴却又亘古永恒。

甜白釉是明代永乐年间所创制的高白度瓷器。“甜白”一词,极尽赞美,它给人以视觉到味觉的奇妙通感,釉色似绵白糖,是一种含铁量低的瓷抷,一代绝品。它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甜润细腻。宛如美玉般温润的质感,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素雅霓裳,给人一种端庄恬静之美感。

孔雀绿釉自古贵之,是极为珍贵的瓷器品种。又因其烧造难度大,成品率低,清代乾隆之后已不为多见,传世整器稀少,较为珍罕。既然是蓝色,为什么叫孔雀绿釉呢?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如白居易诗中所云,古人认为绿到极致就是蓝色。而这样的蓝,纯澈、明净、深邃,仿佛蓝天,犹如海洋,深如源潭,静若湖泊。而这种蓝又似孔雀的羽毛,所以有“孔雀绿釉”这么个特殊叫法。

紫金釉又称“酱釉”、“柿色釉”。其釉面润亮,颜色暗深貌不惊人的酱釉瓷,色泽深沉而不张扬,却是带有一份高贵自成的气韵,似乎没有什么颜色能够替代它的出场,它恰到好处的装饰自己,好似紫金包镶一般,因此亦有了“紫金釉”这般华贵名字。它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游走于历史长河中,煌煌赫赫的御窑皇家气象很好的诠释了处世哲学,可深可浅,亦刚可柔,正如为君之道,“气魂寰宇,刚柔并济,渡众生,平天下,方为志”。

红釉可以说是最难烧的颜色,自明代创烧之后至清代,因烧造成功率极低,中间有200多年是断烧的。真正釉色纯正、鲜红艳丽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明永乐、宣德时期,称得上是红釉顶峰之作。雍正皇帝对红釉瓷的关注颇深,源于内心喜爱,更以宣窑宝石红釉作为最佳的标准去衡量,烧出的精品如红宝石一般莹润精美。

雍正皇帝对宋人不事雕琢之审美甚是欣赏,深慕宋瓷的古雅文人气息,专命景德镇御窑厂以其为范本,制作了各种仿宋瓷器形和釉色的品种,珍爱有加。天青釉,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景德镇仿宋汝窑烧制天青釉,以康、雍、乾三朝为佳,其色调呈淡灰蓝色,莹润光洁,静谧朦胧,清爽而不单调煞是美丽。

古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清时期,有一种有着比龙更加专制的应用对象和严格的身份,它就是黄色。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黄色为皇家御用之色,象征着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以“黄”寓“皇”,黄釉瓷器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君王的瓷器,被皇家牢牢垄断。

青色,代表春天,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最早的瓷器便是青瓷。它游走于历史的春光秀水中,显得尤为闲逸、淡然。乾隆帝好游历山河,对于源自自然、像极了西湖水的青色极为偏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御窑厂的工匠鉴古思变,烧制出许多青瓷佳品,豆青釉就是其中之一。名如其色,正是豆子的青绿色,青翠可人,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釉色沉厚细腻,清润酥雅,宛如凝脂。哥窑通体釉面遍布大小开片,浅黄者宛若金线,细黑着如同铁线,二者相互交错,纵横密布,俗称“金丝、铁线“。犹如围棋的棋盘,犹如人生道路曲折交错。乾隆皇帝嗜古成痴,富于文人趣味,尤其是对宋瓷颇为钟情,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标准。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瓷,为宋器之精粹,其古朴典雅之气质,“碎纹”之美感,乾隆皇帝大为推崇,多有仿烧。

      行文至此,我似乎还是没有找到太过适合的字眼来形容单色釉,这或许就是极简美学的纯粹,从来不用费尽心思地去雕饰,一眼望过去,它就那样亭亭而立,宛然与自然同在。我想,天地之大美,莫过于如此了。不浮、不嚣,安守沉静,大道至简。

来自轉載

瓷器里的白富美——定瓷

瓷器里的白富美——定瓷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北宋晚期至金代,定窑白瓷的装饰纹样空前丰富,除了传统的莲瓣纹、卷草纹、缠枝牡丹等图案化纹饰外,还出现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图案。

一、植物类纹样

定窑鼎盛时期的装饰纹样以植物题材比例最大,花卉品种包括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等。

宋  定窑刻花莲花螭文洗

宋  定窑刻花牡丹盘

宋  定窑刻花梅花洗

宋  定窑刻花莲花葵瓣口盘

宋  定窑刻花莲花葵花式盘

金  定窑白瓷印花牡丹百褶盘

金  定窑牙白印花菊花碗

故宫博物院藏定窑刻花荷花萱草纹折沿盘纹饰线描图

二、动物类纹样

定窑瓷器纹饰中与水有关的题材占有很大比例,由各种水禽、游鱼组合的画面丰富多彩;此外,定窑瓷器上的动物还有狮子、龟鹤、孔雀、大雁以及天鹿等。

金  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    十二~十三世纪

金  定窑牙白印花双鱼碗

北宋~金  花水塘双凫碗 十二~十三世纪

定窑印花狮纹碟

金  定窑水禽游鱼纹印花碗模

宋  定窑刻花莲塘双凫盘

宋  定窑刻花莲塘双凫盘纹饰线描图

三、神禽瑞兽类纹样

定窑本属民间窑场,但因承烧贡瓷,所以纹饰中含有大量的龙凤纹样。龙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为神奇的祥瑞之物。另外还有一种螭纹,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

定窑印花双凤穿花笠式碗

金 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  定窑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 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北宋  定窑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线描图

四、婴戏图、博古图

定窑瓷器的人物类纹饰相对较少,常见的多为婴戏图。婴戏图又称“攀枝娃娃”,其构图形式是数个天真可爱的娃娃攀爬于缠枝花卉或缠枝瓜果间。

“博古”一名源于《宣和博古图》,是一本宋徽宗命人将皇室藏于宣和殿的历代铜器编绘而成的书。后来博古泛指各种工艺品组合而成的图案。

博古局部细节图

金  定窑型白瓷印花博古荷花碗

北宋~金  定窑印花婴戏图折沿盘 十二~十三世纪

北宋~金  定窑印花婴戏图折沿盘纹饰线描图

來自轉載

耀州瓷简介

简介:

 耀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名窑之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元开始衰落,终于元初。

具体介绍:

 耀州窑始于唐代,当时烧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产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

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耀州瓷的刀刻工艺

耀州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

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刻花工艺,以及与之相同风格的印花工艺。此种刻花,严格讲是取刻花为主,又辅以划花而成的一种刻划花装饰手法。它出现在北宋初期偏晚一些时候,发展到北宋中期与稍后达到了顶峰。

耀州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

來自轉載(交流-学习)